|
追夢新時代,開啟新征程。
2017年12月在泉州舉行的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開幕式上,央視名嘴白岩鬆曾鄭重推介:“泉州,是你一辈子最少要去一次的都会。”
這樣一座都会,從新中國建立后的櫛風沐雨、艱苦創業,到新時代周全貫徹新發展理念,深刻落實“機制活、產業優、苍生富、生態美”的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摆设,奔驰不止、奮斗追夢。
這樣一座都会,用70年的愛拼敢贏,實現經濟實力周全躍升: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1.33億元,躍升至2018年的8468億元,連續20年居全省首位﹔人均GDP從61元躍升至97614元。
這樣一座都会,經過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之旅,仍保有初心,傳承文化保護薪火,不斷晋升都会品質,接續辦好民生實事,把人民對夸姣糊口的憧憬,變成一個個可感可知的現實,展開一幅高質量、高顏值的發展藍圖。
產業進化
從“三閑”起步到七大千億集群
變革,是泉州人涌動不息的基因密碼。
窮則思變的年月,當鼎新開放的春風吹來,泉州巧借僑鄉優勢,率先冲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,從“三閑”(閑房、閑資、閑置勞動力)起步,點燃民營經濟的星星之火,開啟了全國聞名的“晉江模式”。
在這片孕育“晉江經驗”的熱土之上,有了政策陽光雨露的呵護,產業的種子一旦發芽,便能長成參天大樹。當初小作坊裡的敲敲打打,沿著產業鏈上下流敏捷延长,以產業鏈分工、專業化配套、產供銷互助等情势擴散,形成为了“一縣為主、多縣散布、成龍配套”的產業集群。40年間,紡織服裝、鞋業、煤油化工、機械裝備、建材家居、食物飲料、工藝成品七大千億產業集群在泉州成构成勢。2018年,全市制造業總產值達1.7萬億元,佔GDP比重的“半壁河山”。
各具特点的縣域經濟,成為發展大潮中最美的浪花。放眼全市,晉江的紡織、口臭,鞋帽、食物、建陶業風生水起,石獅的紡織服裝蜚聲國際,南安的建材、水暖引領風騷,惠安的石雕、修建暢銷四海,安溪的茶葉、藤鐵工藝香飄萬裡,永春的蘆柑枝繁葉茂,德化的工藝陶瓷聲名遠揚……色采斑斕的縣域經濟板塊,在泉州“燎原之火”。
歲月更迭、場景變換,泉州人的自我改造卻從未止步。無論國內外經濟形勢若何變化,泉州民營企業始終安身實業、根植本土、抱團發展。當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初露眉目,泉州黨委当局便敏捷吹響產業轉型升級的號角。
掌控國家“一帶一起”建設、供給側結構性鼎新、“互聯網+”等眾多“機會窗口”,對接福廈泉國家自立創新树模區,融入“數控一代”大潮,泉州順勢而動,傳統產業與智能家居、大數據、納米质料等深度交融、插上創新與智能的同党,重化板塊根深葉茂、向新质料和精細化工挖潛,集成電路、化合物半導體、石墨烯等高新技術產業方興未艾,制造服務、消費服務、文旅服務等新業態蓄勢待發。
截至今朝,高新板塊,全市高新技術企業508家,創新型(試點)企業279家,科技小伟人領軍企業493家,引入的40家高端大众創新服務平台,與企業開展產學研互助攻關300多項﹔重化板塊,預計至2020年產值可達5100億元。
環境升級
從“有什麼事我們扛”到辦企業“零費用”
親清政商關系,是泉州的另外一件“傳家寶”。
鼎新開放早期,晉江陳埭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,囿於當時的政策環境,“投機倒把”等非議聲四起。“你們干!要下狱,我們去!”恰是晉江黨委当局的力挺、鎮領導的鄭重表態,給鄉鎮企業家們吃下“定心丸”,培养了陳埭“鄉鎮企業一枝花”的傳奇。
關鍵時刻幫一把,首要環節送一程。多年來,泉州黨委当局始終為發展保駕護航,鼎新舉措不斷,營造優良環境一向在路茵蝶,上。
比年來,國字號“五區”——國家級金改區、綜改區、海絲先行區、自立創新树模區、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優勢疊加,帶給泉州全方位的機遇和增長力。特別是獲批民營經濟綜合鼎新試點以來,泉州更致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,清算規范行政審批申報事項、工商注冊便当化等事情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。
不馳於幻想,不騖於虛聲。泉州服務搀扶企業發展,一步一個腳印。2014年起,商事轨制鼎新拉開帷幕,集群注冊轨制的推出讓年輕人實現了零本钱創業,“先照后証”、“五証合一”、簡易注銷等十余項政策,低落准入門檻,加強市場監管。2019年头,泉州出台一份僅300多字的惠企文件,據測算,這“一頁紙”便可以撬動130億元企業利潤再投資。
放眼全市,更多惠企便民的可喜變化正悄然發生。本年8月1日,泉州正式在全市范圍內推广開辦企業“零費用”和便民“服務禮包”新舉措,成為全省首個開辦企業“零費用”都会。“一個窗口搞定各項手續,收到一套免費印章,開辦新企業隻跑了一趟,還一分錢都沒花。”“現在到東海市行政服務中间辦事,停車2.5小時以內免費,復印、郵寄証照也都不消花錢。”這樣的功德,讓企業和市民真誠點贊。近期,隨著各部門以“尋標·對標·創標”開展營商環境大比拼競賽,更多省時省錢省力的“紅利”加碼升級。
以文興城
全方位晋升都会軟實力
文化,是一座都会的“根”與“魂”。1982年,泉州以輝煌的古代海交际通史,入選全國首批歷史文假名城之時,收獲專家評審組點評:“出類拔萃,當之無愧”。
出類拔萃,往前可回溯千年。這裡,曾是“東方第一大港”,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,產生並沉澱珍貴海絲遺產。這裡,被譽為“世界宗教博物館”,伊斯蘭教、上帝教、猶太教、基督教、印度教、摩尼教,東西方文化融合匯合﹔這裡,“處處皆文脈”,有南音、方言等“活化石”,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,世界級、國家級“非遺”名錄分別達4個、34個,還是國內独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数三大類非遺名錄、名冊項目都会。
當之無愧,始於千年榮光的薪火相承。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、鮮明独特的多元文化大觀、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、久长廣泛的對外交换、日臻完美的大众文化服務體系、欣欣向榮的魅力濱海環灣都会,加之愛拼敢贏的3000多萬海內外泉州人——泉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傲,保留歷史、傳承文脈,一次次完成蛻變、迎來复活,續寫歷史文假名城新篇章——
2013年,當選中國首個“東亞文化之都”﹔
2015年,乐成舉辦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,也迎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恒落戶﹔
2017年,晉江乐成申辦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。
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說:“保留无缺的泉州古城,是歷史留給泉州的財富。”文化反哺泉州,构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。
比年來,泉州以文塑城,以文興城,加速古城提質、新城会聚,建設海絲重點門戶都会,以或古典、或現代的方法,向世界傳遞多元、開放、包涵的都会形象。
2016年,市委、市当局依照“当局主導,多方參與,漸進式更新”原則,堅持活態保護,摸索“見人、見物、見糊口,留形、留人、留鄉愁”的古城保護模式。
2017年,列為第二批“生態修復、都会修補”試點都会后,泉州將古城作為重點實施區域,周全啟動“七個一”树模工程,新起點、更居心,守護和用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。
而在當下,“古泉州(刺桐)史跡”申遺的各項事情风起云涌展開。
與此同時,延續“一灣、兩翼、三帶、多支點”都会款式,泉州大手筆建設新城,集中優勢气力推進新城建設大戰役,“兩江一灣”都会焦点圈正在突起。
兼具傳統和現代之美,都会綻放獨特魅力。
民生為大
“錢袋子”七成以上投向民生
不忘初心,牢記任务。奮斗的時光,泉州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间的發展思惟。
水,生命源泉。半個多世紀前,萬名惠安婦女肩挑手扛,建成總庫容1.2億立方米的惠女水庫,十年九旱的“地瓜縣”惠安,變成为了“米糧川”。
斗轉星移,滿足人民對夸姣糊口的憧憬,黨委当局前瞻行動。本年4月,連通包含惠女水庫在內的7座大中型水庫,泉州“七庫連通”工程全線貫通,开端构成“北水南調、東西互濟”的洪流網。同樣是4月,在單線運營8個月后,金門供水實現雙線供水款式,一江晉江水,不僅潤澤泉州城,也甜了兩岸心。
遠不止是水。長期以來,泉州財政“錢袋子”七成以上投向民生。從每一年的為民辦實事項目,到泉州XIN行動、四心工程,再到創新摸索實施的“生態連綿帶”建設,一件接著一件、一年接著一年,以一腔為民情懷,收獲群眾笑脸勛章——
民生艱難處,為政發力時。精准扶貧行动堅實,財政堅強兜底+“百企幫百村、百會扶百村、百僑助百村”的創新精准扶貧機制,讓全市6.3萬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,181個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数退出。乘勝“追擊”,泉州還創新五重保障、五個到戶等“十大模式”,鞏固脫貧功效,確顾全市建檔立卡貧困生齿及貧困村“零返貧”。
落實民生補短板,泉州實施教诲舒心、衛生與康健暖心、養老貼心和民生基礎設施放心的“四心工程”基礎上,啟動泉州XIN行動的首批十項工程,大到內溝河整治,小到菜市場建設,目标独一,就因此人民為中间,讓人民滿意。僅以教诲為例,8月尾召開的全市教诲大會流露,根基解決“有學上”的泉州,正闊步走向 “上好學”。
晋升群眾平安和諧幸福指數,本年以來,泉州市委市当局摆设“強基促穩”三年行動事情,构成“11+N”推進體系,不单注意晋升基層娛樂城體驗金,組織力、基層治理能力,更注意晋升基層抵牾糾紛調處化解能力,不斷回應基層民生關切。
營造杰出生態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,泉州打響了藍天、碧水、淨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。守護“泉州藍”,泉州本年更啟動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和夏日“百日攻堅”專項行動,已完成98個省市級大氣環境精准治理減排項目。守護兩江碧水,全省率先创建的晉江、洛陽江流域上下流補償機制,打造山區和沿海攜手保護水資源的乐成典范﹔在全省率先實行“河長制”“湖長制”,讓泉州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從“大動脈”拓展到“毛細血管”。守護1.1萬平方公裡淨土,泥土強化污染源防治,農村人居環境啟動三年整治,打響了聲勢浩荡的“保衛戰”。
更進一步,“生態+”系列項目,在城鄉之間繪出山川田園長卷。2017年,泉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“生態連綿帶”的創新性都会建設構想,致力以“生態+都会”的理念,構建“亮點在古城、厚度在山海、空間在生態連綿帶”的生態大款式。现在,古城與新區,變身“山川園林”“苍生園林”,“針灸式”綠化和次序递次綻放的小微公園,讓栖身其間的泉州人,“人在畫中游”。(記者 蔡紫旻 謝曦)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