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中醫師交流論壇

標題: 中醫的治療原则與方法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admin    時間: 2024-5-31 18:55
標題: 中醫的治療原则與方法
程钟龄說:“一法當中,八法备焉;八法當中,百法备焉”。而不管“八法”也松山抽水肥,好,“百法”也罢,均可以用祛邪與扶正两大总法统之。汗、吐、下、清、消,统属祛邪;补法與温法,统属扶正。温法固然也叫祛寒法,具备祛除寒邪的意思,但從實在質来讲,则是經由過程搀扶帮助人體阳氣,從而收到温化里寒的结果。以是《内經》不但有“劳者温之”的記述,并且夸大指出: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氣”。在《伤寒论》中更是經常寓补于温。至于和法,则是祛邪與扶正相辅而用的治法。

将八法這祥归類,有甚麼益處?一是更能提纲擊领,执简驭繁,二是使八法與八纲共同得更加慎密。八纲以阴阳為总纲,八法以祛邪、扶正為总括:阳證多用祛邪,阴證常宜扶正!實證、热證多應祛邪,虚證、寒證常须扶正;虚實互見,寒热并存,则宜祛邪與扶正同时并举。

其次,再谈谈八法的调解問題。

吐法在《如何改善慢性咽炎,伤寒论》中利用很少,只有瓜蒂散一方。後世對吐法的利用有所成长,出格是张子和以善用吐法著称,可是他所用的“催吐藥”,實在不少其實不催吐,而真正获得催吐成果的,經常是所施的探吐法子。到了现代,已少少利用藥物催吐,而利用藥物收敛止汗、敛肺止咳、涩精缩尿、固涩止带、涩肠止泻,则是极其經常使用的治法,具备固护正氣的感化。是以,用涩法代替吐法,将涩法列為經常使用的扶處死,将吐法作為备用的祛邪法,似更合适现代临床的现實必要。

八法的分列顺序,本無定论。《醫學心悟》按汗、和、下、消、吐改善狐臭方法,、清、温、补的顺序分列,现代的分列顺序通常是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消、补。若是用涩法代替吐法,并按祛邪與扶正归類,则按汗、清、下、消、补、温、涩、和的顺序分列,较為得當。這是由于,汗、清、下、消四法属于祛邪,补、温、涩三法属于扶正,和法例属扶正與祛邪相辅為用的治法。而外感病證,實證至多,治宜祛邪,常選汗、清下法;内伤病證,虚證多見,常宜扶正,多選补、温、涩法。以是将祛邪诸法排前,扶正各法列後。說得详细一點,外感病均從表證起頭,以是将汗法列于首位。表證不解,温病很快传里,化燥伤津,伤寒也渐由表入里,由寒化热,以是次列清法。邪热與燥屎相结,構成腩實之證,则不管温病或伤寒,都應采纳攻陷的治法,以是将下法紧接清法以後。

内伤病,属于虚證的,都應扶正,以是首列补法。對付阳虚、亡阳的病證,则應扶阳、回阳,也就是温补之法,以是将温法紧接补法以後。将涩法分列在扶處死的末尾,由于它不但是补、温两法的弥补,并且經常與其并用于久虚宜涩的病證。為甚麼将消法分列在中心呢?由于消法在外感病中利用较少,并且大多與攻法共同應用,對付内伤杂病,却利用很廣(通常氣、血、痰、食、水、虫等各種郁滞停蓄,均可利用),并且大多與补法并用。正如丹波元坚在《藥治通义》中所說:“或與攻配用者,與补并行,各有所适,要均中治之道也。”因為虚實互見,寒热并存的證候,不管外感或内伤病都很常見,以是祛邪與扶正相辅而用的和法,@利%U9y78%用得特%ig4TU%别@遍及,或寒热并投、内外雙解,或攻补兼施、补泻适用,或和谐肝脾、和谐胃肠,一言以蔽之,也就是和谐阴阳,以是将廣义的和法列于八法的末尾,则寓有总括的意义。

将八法按汗、清、下、消、补、温、涩、和的顺序分列并别離归入祛邪與扶正两類,又可按照以法统方、统藥的原则,把响應的丹方、藥物從新分列和归類。就扶正類来讲可按补益、温阳、固涩扶芳茶,的法、方、藥的顺序分列。

总的說来,将八法归類與调解以後,不但與八纲共同對應,使辨證與论治連系得更加慎密,并且使论治的三個構成部門(法、方、藥)一线贯串,因此更便于把握這一怪异的診療系统。

调解起落是不是属于总體调节呢?调解氣機的起落理當属于总體调节這一治则。和谐脏腑是总體调节的首要内容,而调解氣機又是和谐脏腑的一個方面。脏腑失调,常常表示在氣機起落的逆乱,如象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浊失调、心火與肾水的不克不及上下訂交,和氣血阴阳逆乱而昏仆等等。是以,改正這些起落逆乱,规复氣機的正常起落收支,绝不克不及只纯真斟酌一脏或一腑,而應從总體来斟酌,從脏與腑、脏與脏的互相瓜葛来斟酌。醫治脾胃氣機逆乱,理當采纳升脾降胃的治法;醫治心肾不交,又應交通心肾;氣血阴阳逆乱而昏仆,则應和谐氣血,均衡阴阳。即便病變重要在一脏或一腑,也會影响到其他脏腑或五官外相,在醫治时也不克不及轻忽從总體斟酌。比方實热壅肺以至肺氣上逆而喘咳,在清肺降逆的同时,可兼利大肠;脾阳不升而腹泻,在健脾升清的同时,可兼以和降胃氣,都有助于提高療效。

顺手推舟算不算醫治原则?顺手推舟是否是只限于外感疾病?

顺手推舟只是一種引导思惟,不克不及称為醫治原则。我觉得這類見解尚欠安妥。由于“顺手推舟”在中醫學中具备特定寄义,它對很多治法的應用具备引导感化,若是违反它就會产生醫治上的毛病,以是應看成為一项醫治原则。

病位有在外、在内、在上、鄙人的區别,病势有向外、向内、向上、向下的分歧,以是必需按照分歧病位,趁势就近指导,操纵人體抗病趋势来施治。以伤寒来讲,表實應顺其向外的趋向而利用汗法;里實應顺其内结的趋向而利用下法;邪在胸膈或胃脘又應顺其上越的趋向而用吐法。以是,张仲景對付邪在太阳的表實證,用麻黄汤發汗,使邪從外而出;對付邪在上焦,又用瓜蒂散涌吐,使邪從上而出;對付邪入阳明的里實證,则用承氣汤攻泻,使邪從下而出。

這一原则,并不是仅限于外感病證,對付内伤杂病一样合用。比方,不管外感或内伤引發的水肿,在祛除水氣时,都應按照顺手推舟的原则,就近趁势祛水外出。腰以上肿可發汗,腰如下肿则利尿,如充饥水出格较着,還可酌情利用攻陷的治法。

很多疾病的蜕變趋向,經常由轻浅而渐盛,由极盛而渐衰,顯现出必定的阶段性。疾病的各個阶段,不但反應出病情的轻重,病势的進退,并且還能揭露出病機的變革,作為易方更藥的根据。以是,動态地察看病情,分阶段来举行醫治,也是临床醫治必需把握的首要原则。不管外感疾病或内伤杂病,都是如许。

外感病證的早期阶段,邪氣未盛,正氣未衰,病情比力轻浅,只要赐與發散祛邪,就可以收到扬之即去的结果。進入中期阶段,病邪逐步深刻,病情日趋加剧,更要偏重祛邪,调解性能,以減轻病势。病證轉入後期,邪氣渐衰,正氣亦伤,這时候或继续祛除余邪,或偏重搀扶帮助正氣以退邪,務使邪尽正复,得到康复。《内經》所谓“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減之,因其衰而彰之”,就是讲的這個事理。

伤寒六經辨證,就有動态察看、分段论治的寄义。每一個病程阶段的病機和證候分歧,因此治法也各不不异。在太阳表證阶段,宜用汗法;传入少阳半表半里阶段,宜用和法;到了阳明里證阶段,则應采纳清法或下法。在三阳阶段未能康复,则轉為三阴阶段,太阴阶段大多采纳温脾的治法,少阴阶段又大多采纳温肾的治法,至于厥阴阶段,因為寒热错杂,因此又宜采纳寒热并用的治法。

温病的衛氣营血辨證,是将一般温病的成长過程,分為衛、氣、营、血四個阶段,每個阶段的病機和證候分歧,以是治法也各有特色。在衛分阶段,可用辛凉解表的治法;到了氣分阶段,才能清氣泄热;传入营分阶段,除清解营热以外,還可以采纳透热轉氣的治法;若是進入血分阶段,就必需采纳凉血散血的治法。這就是叶天士所說的:“在衛汗之可也,到氣才可清氣,入营犹可透热轉氣……,入血就恐耗血動血,直须凉血散血。”因為温病传變很是敏捷,衛氣营血各個阶段常常相互穿插,因此醫治也必需随證變通。衛分與氣分同病,宜清氣與解表适用;营分和衛同病,又宜解表與透营适用;氣分與血分同病,则宜清氣與凉血适用。

有些温病,除按衛氣营血分段论治之外,還须参考该病的分期来施以醫治。比方麻疹,可大要分為先驱期、發疹期和规复期三個阶段。因為每阶段的病機和證候各具特色,因此治法也各不不异。先驱期以宜發透疹為主,發疹期以清热解毒為主,规复期则以养阴和胃為主。若是不注重每阶段的特色,治不得法,不但不克不及愈病,反而發生變證。在先驱期,不注重宣發透疹,反而過用苦寒泻热,經常致使疹毒闭伏,不得外透,在發疹期疹已出齐,依然继续宣發透疹,则常常热毒上攻,以至高热不退,喘促鼻煽,變證蜂起;规复期再進苦寒重剂,必定毁伤胃氣,耗伤阴津,以至产生泄泻、久咳,乃至轉為麻疳等後遗症。

内伤疾病,浸渐而来,病程蜕變较為迟钝,但依然理當注重動态察看,分期论治。初病时代,一般不宜利用峻猛的藥物。進入中期,大多正氣逐步亏虚,可用轻缓的补剂,也有因氣、血、痰、食、火,郁结而成實證的,因此须用祛邪乃至利用峻藥醫治,但也只能暂用。轉為末期,常常久虚成损,则宜和谐氣血,补养五脏,促使病體病愈。

举两個常見的例子来讲吧。肺痨初起,症見潮热咳嗽,一般宜清热润肺;進入中期,肺阴更伤,损及脾胃,五心烦热,痰中带血,瘦弱乏力,食欲不振,在养阴益肺的同时,還應共同健脾和胃的治法;病到後期,肺脾肾都已吃亏,呈现一派虚劳的病象,那就應當同时调补肺脾肾三脏。

症瘕初起,包块還没有坚實,宜用消失的治法;進入中期,包块日渐坚實,一般的消失方藥已難取效,以是理當采纳攻削软坚的治法;若是正氣已虚,轉入末期,包块巳根基消失则只须补氣调血。正如《醫學心悟》所說:“储蓄积累症瘕之證,有初中末之三法焉。當其邪氣初客,所积未坚,则先消之尔後和之。及其所积日久,氣郁渐深,湿热相生,块因渐大,法從中治,當祛湿热之邪,削之软之,以底為平。但邪氣久客,正氣必虚,须以补泻叠相為用……若夫块消及半,便從末治,不使進兒,但补其氣,调其血,导达其經脉,俾营衛畅通,而块自消矣。

因而可知,病證蜕變的分歧阶段,因為邪正的消长,病機的變革,其證候特色各有分歧,以是临證时必需動态察看,分阶段举行醫治,才能获得杰出的结果。

治养連系的問題,仍是先從病人提及吧。

有些人生了病,就只想到吃藥,好象只有藥物才能治病。出格是一些患慢性病的人,常常是中藥、西藥、針藥、丸藥,齐頭并進,成天就忙着注射吃藥,但病情却不見好轉,总觉得是“藥不合错误症”,而對若何保养却绝不在乎。

造成這類情景,莫非與咱們做大夫的就毫無瓜葛吗?有的大夫開了處方,就觉得万事大吉,對怎麼讓病人共同保养,彻底不作交代;療效不得意时,也只是從處方用藥方面去找缘由,而對病人保养得若何,却漠不關心,這怎样行呢?

要晓得,人體产生了疾病,出格是慢性疾病,藥物醫治當然首要,而着意保养特别不克不及疏忽。俗语說得好:“三分醫治,七分保养”嘛!實在,關于醫治必需共同保养的原则,早在年裁縫機,龄战國时代,即已明白提出。《内經》就說過:“毒藥攻邪,五谷為养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息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氣”這是說:利用藥性剧烈的“毒藥”去祛除病邪,還必需共同饮食保养。不但可以削減藥物對人體的侵害,并且因為将米面、瓜果、肉食、蔬菜等食物调配适當,就可以“补精益氣”、令人體养分充沛,抗病力加强,與藥物配合阐扬祛邪的效能,從而加快疾病的康复。即便采纳藥性安然平静的“無毒”藥物醫治疾病,也要适可而止,不然,也會毁伤人體的正氣。是以,一般說来,當疾病治好了九分以後,便可停藥而改用歐冠盃,饮食保养,剩下的一分疾病,虽不消藥,也能寄托人體的天然修复力,到达彻底治愈的目標。正如《内經》所說:“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無使過之,伤其正也。”




歡迎光臨 台北中醫師交流論壇 (http://bbs.tpgirl.com.tw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3